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潮州手拉朱泥壶:壶因茶兴衔文脉老号新生振古城

时间:2022-11-05 22:38:02 | 浏览:1981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星彤 通讯员 任海虹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日前,潮州市市场监管局评审通过《地理标志产品 潮州手拉朱泥壶》市级地方标准,对手拉朱泥壶的术语、定义及各种工艺技术要求做出明确规定,这是潮州继凤凰单丛(枞)茶之后的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星彤 通讯员 任海虹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

日前,潮州市市场监管局评审通过《地理标志产品 潮州手拉朱泥壶》市级地方标准,对手拉朱泥壶的术语、定义及各种工艺技术要求做出明确规定,这是潮州继凤凰单丛(枞)茶之后的第二个市级地方标准出台。

一茶、一壶,两项地方标准,不但精准描绘出潮州人偏爱茶饮的秉性风貌,更体现了广东在贯彻落实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潮州古城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延续城市文脉等方面的扎实行动。总书记关切的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经典非遗项目,都大踏步地走上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路。

兴起于明清的潮州手拉朱泥壶,昔日俗称“土罐”,在当代却发展成一种新的陶艺门类,成为岭南瓷都潮州的标志产品。时至今日,多个手拉壶的百年老字号及其工作坊守正创新,自信地传承悠远文化。

源起于枫溪

作为广东省的非遗大市,潮州以17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称雄。其中,“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堪称奇葩一朵——身小胎薄,盈盈一握,一把手拉朱泥壶尚不足成年人巴掌大,却成为工夫茶冲泡中的黄金主角,亦是茶席上的“奢侈品”,刻进了潮州人的日常,成为岭南文化的一个符号。

手拉朱泥壶在明末兴起,至清中期达到鼎盛。潮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李炳炎所著的《潮州窑历代茶具》中写道,明清时,得益于陶瓷生产技术的进步,潮州民间的饮茶方式由煎煮改为冲泡,兴起了饮工夫茶习俗。此时的朱泥壶凭借可保茶香浓郁、保温持久、释放茶质至最佳的特性,自然地脱颖而出,成为工夫茶的“官配”。彼时,上至皇亲贵胄,下至寻常百姓,朱泥壶成了潮人生活的必需品,更成为风靡一时的“国器”。

清朝中后期,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我国陶瓷手工业受到欧洲、日本洋瓷倾销的重创,但潮人工夫茶茶饮习俗并未中断。由于本地及外销市场的需求,夹缝中生存的潮州手拉朱泥壶制造业催生了一批专业作坊,其中就包括枫溪吴英武创立的源兴号、枫溪西塘章大得创立的安顺号等。

枫溪位于韩江中下游平原,潮州市区西部,自古是潮州城区与西南联通的要塞,拥有长达1300多年的陶瓷生产史。据考证,枫溪明末已有多座龙窑,承担了潮州府衙礼祭及日用瓷的生产制作,而当时的日用陶器被认为是朱泥茶壶的最早雏形。

以朱泥为原料的枫溪手拉朱泥壶,被认为是紫砂壶中的上品,烧制完成后壶身颜色呈温润的朱红色。被称为“手拉”,则因采用传统辘轳制陶技法,借辘轳旋转之力,需用双手将泥料手工拉坯成型。据说一块朱泥要在每分钟300转的高速转盘上拉坯成型,手指的每一下动作都需在0.2秒内完成,是极为考验功力的古老技法。

据李炳炎介绍,民国时期的潮州手拉朱泥壶统称“枫溪手拉朱泥壶”,足见枫溪产地在当时一枝独秀。至当代,潮州朱泥壶又多了湘桥区这一产地。

历史上,枫溪手拉壶制作沿用祖传家庭作坊模式。清咸丰十年(1860年),原本居住在潮州古城南门一带的谢氏一家来到枫溪,租了间铺面,专心做起手拉壶,这便是后来赫赫有名的“俊合”号。

俊合号第五代传人谢华,如今已是潮州手拉朱泥壶制作行当里唯一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介绍,当时,枫溪作为潮州手拉壶的生产聚集地,亦是工艺高地,吸引了不少潮州周边想要学一门手艺养家糊口的年轻人。对于老字号来说,枫溪是开端,更是一处传奇之地。

高峰与中断

从潮州市牌坊街状元亭转入旁边的街巷,走不多时,一座清雅庄严的高大园子映入眼帘,这便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谢华的工作室——明德园。平日,这里人流不绝,无论是慕名前来买壶的,还是专程登门请教学问、拜师学习手艺的,大家总是低声轻谈,保持着一份安静中的热切。记者一边喝着工夫茶,一边听谢华讲述潮州手拉壶老字号的悠悠往事。

时隔一个多世纪,当年在枫溪涌现的一批手拉壶作坊,存活到今天的并不多。以俊合号为例,曾有过几次繁荣,也曾一度因战乱消失在历史的舞台。正如谢华所说:“老字号发展历程中的转折点,总是和国运相关。”

壶因茶而兴。上世纪30年代,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稳定,饮茶风在潮州民间盛行,茶器的生产与销售变得活跃,产自本土的朱泥壶跟随潮商一起下南洋,走向国际市场,潮州手拉朱泥壶迎来了首个发展高峰。此时的俊合号正传至第三代——谢华的祖父辈。当时家族的制壶坊已颇具规模,为了打开销路,祖父开始一边继续在枫溪做壶,一边在广州开设陶瓷店,俊合号手拉壶受到了不少广州茶客的喜爱。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作为手拉壶主产区的枫溪遭到日军的烧杀抢掠,手拉壶制造业陷入了一段黑暗时光——茶具生产遭受重创,身怀绝技的匠人们纷纷出逃求生,老字号被迫关门,民间饮工夫茶的人也所剩无几。

谢华由父亲口中得知,当时谢氏家族从事手拉壶制作的店铺被悉数烧光,一众亲人四散逃离,无不放弃本行,转投其他行业以维持生计。

回归与重振

1946年至1949年,社会经济生活随抗战胜利趋于稳定,枫溪陶业的匠人们得以重返家园。新中国成立后,大量的民间作坊重操旧业,潮州手拉壶老字号的从业者集体回归本行,不少还并入了后来成立的陶厂、陶社,他们因技术出众,被工厂派到宜兴学习先进的壶艺,提升创作水平。

根据《潮州窑历代茶具》记载,(上世纪)70年代,不少枫溪茶壶作坊的后人都在陶厂工作,他们白天按时完成厂里分配的任务,晚上在家琢磨朱泥壶手拉技艺。他们还私下将成品带到厂里和缸、瓮等产品一起烧制,“只为默默等待重新崛起的机会”。

老字号迎来真正的春天,始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为潮州陶瓷产业带来了发展新机遇,手拉朱泥壶开始受到一些古玩商的关注,并走上潮州各大高档酒楼的茶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