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2 11:26:04 | 浏览:613
宿州建制,始于唐元和四年。宿之名,取自周朝宿国。
唐代因藩镇割据,唐王朝为了镇汴,置宿州,南接淮水,扼汴控淮,最开始领蕲、符离、虹三县,在这段汴水上,只有虹县(今安徽宿州市泗县)是城池,宿州治所自然就设置在了虹县,再后来,临涣县划入宿州。
过了20年,宿州地方由于太平无事,朝廷撤废宿州,四年后,朝廷就真正意识到宿州的重要性,又重新设置了宿州,这时候的宿州,就设置在了符离县的埇桥镇。
埇桥,建于隋朝,到了唐朝时期,埇桥镇已经颇具规模,唐朝就以埇桥镇的规模建设城池,护城河周长八里,古城不如周、秦时代的蕲县大。
庞勋造反时,曾于宿州城内夺取大小船只300余,满载物资顺流而下,可见虽然在安史之乱之后了,北方人口大减,但中晚唐时期的宿州城,就已经相当富庶繁华,城内人口密集。
唐朝地域广阔,极盛时期的人口,也不过8000万左右,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人口锐减到1700万。建置宿州时,唐王朝已经衰落了。
到了宋朝时期,就不一样了,北宋极盛时期的人口,达到1亿2千万左右,但北宋的面积小于唐朝,人口更为密集,宋朝的命脉汴河之上,更不用多说了。
宿州,据宋朝的人口统计,在汴河两侧城市,宿州人口仅次于首都东京开封府。
可以想象,在当时,宿州的人口多密集在汴河、浍河、濉河两岸以及官道两侧,至于宿州城外,更是呈现人口爆发性增长。
到了宋元祐年间,宿州知州周秩欲修建宿州外城,同时零壁也已经颇具规模,开启撤镇设县,朝廷已经同意并拨款。
然而,当时作为兵部尚书的苏轼路过宿州,看到宿州展城和零壁建县,他上报朝廷,极力阻止。
他的奏章《乞罢宿州修城状》写到:宿州自唐朝开始,城池就是狭小的,人所共知,宿州的百姓多住在城外,宋朝承平百余年,人们安于现状,一直都是这样,并没有觉得这样有何不妥。
“罗城狭小,居民多在城外”、“人户安堵”,可见当时的百姓聚集在宿州城外,相当繁华富庶。这在当时,曾作为宿州治所的虹县也是如此,百姓多住在城外,直到北宋灭亡后,虹县仍然是百姓多聚集在城外。
他在奏章中直言宿州知州过为危语,探访只是宿州城内的有钱的豪民,因为多有园宅在外,所以煽动民心,传言恐有土匪占据宿州,切断宋朝命脉之河。宿州知州没有察觉,所以听信上报朝廷。
苏轼还说,宿州的土脉疏恶,若不加砖包城,“随即颓毁”,扩城并没有用,宿州外城修建需要五年,五年后,东城还未完工,西城就已经塌了。然而包砖的成本更高。
苏轼说的这话简直是...荒谬,荒谬至极!
我们都知道,史书记载,宿州城本来就是夯土城墙,明朝始垒石为城。况且南宋以前的城墙多为土城,南宋才慢慢多了一些了砖城,包砖的城墙成本在当时是相当高的,到了明朝才真正普及,就连东京开封的外城也是夯土城墙。我们都知道淮南的寿县,在当时就是大城,也是在南宋时期,才成为砖城。
宿州和开封同样是平原,同样是汴水两岸,自唐朝开始的夯土城,一直都是很坚固的,怎么到了宋朝修建,连五年都不到,就会坏了塌了呢?
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苏轼的说法是相当的夸张了,乃是故意为之!
可以说,苏轼的阻止,不一定完全是为了百姓着想,肯定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刁难,如果没有,那么他做为兵部尚书,却不注重城防,还口口声声“本朝承平百余年”,难道他忘了北宋所谓的承平安乐,只不过是年年用大量的岁币换来的罢了。
他去世仅仅二十多年后,承平百余年的北宋就亡国了!
清平百载,典章文物,歌楼舞榭,被北方的女真蛮族南下,付之一炬。
忘战必危!忘战必亡!
可以想象,宿州城外的百姓是最先遭难的,且会沦为了异族攻城的炮灰,宿州城小,则城内物资匮乏,守城时间也是很难撑得很长。
苏轼的见解真的不如宿州城的百姓所说,“恐有盗贼窍据,以断运路”,宿州作为汴水咽喉,在唐朝时期就已多次被叛军占据,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宿州外城项目,十一里有余,则护城河约为12里。宿州外城的扩建,需要拆迁人户大坟墓六千九百所,小者犹不在数。可见宋朝的宿州真的是人户拥堵。
由于灵璧建县已经动工,苏轼才作罢,他要求拨给宿州的钱转给零壁使用,得到了朝廷的同意。
那么,苏轼之后,宿州为何又从未扩城呢?
原因有很多。
首先,北宋灭亡后,宿州就逐渐走向了没落,虽然古籍记载宿州在金国占据的早期,仍然是繁华富庶的,但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其次,赵构逃亡时,曾决堤黄河,阻止金兵追击,黄河泛滥,加之金人不对汴河进行疏浚,逐渐湮灭了汴河。失去了这条黄金水道,宿州的经济直线下滑,舳舻相继的场景不再,虽然宿州东西狭长的格局保留,但也仅保留宿州城内和东西关大街的格局罢了。
宿州虽然是黄泛区,但宿州城坚固,且距离黄河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泛滥的黄河水是无法冲垮宿州城的。而开封、徐州等城因为黄河,多次重建城池。
再次,因为战争的摧残,自南宋后,宿州地区,一直都是战乱频繁,人烟稀少。元朝初年,宿州境内人烟更是稀少,宿州境内的蕲县、临涣、符离三县,被撤废,并入宿州,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卫星图拍摄的宿州蕲县古城内基本上是农田,早不复宋朝以前的繁华景象。
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曾写过宿州,“狐鸣鬼啸夜茫茫,元是官军旧战场。土伯不能藏碧磷,三三两两照前冈。”
宿州是百战之地,荒凉到土都已经无法掩盖鬼火。
南宋时期,南方繁华,多大城,如嘉定县,始于南宋,城池周长就有十五里。
在安徽境内,现存具有城河轮廓的第一大城是合肥,周长约17里,寿县第二,周长约14里,宿州古城周长约8里,就略显的小了。
宿州城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可惜宋朝时期,列入大城的一次机会,就这么错失了。
古城绍兴,是中国年龄最老的古城之一。早在新时期时代,人类文明的曙光就已经照亮了这片古老的土地。2500年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成就霸业,越国大夫范蠡受命“筑城立郭,分设里闾”,从此绍兴在中国古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漫步在这古越之地、文物
□本报记者温小娟张体义陈晨跨过千年云溪桥,穿过浚县古城西城门,便到了人来人往的西大街。经受7月洪灾、8月疫情的考验之后,这里又恢复了往常的热闹。9月10日,恰逢周末,记者看到西大街上有不少商贩在路边支起了摊位。“每周五是街区集市固定开放的时
最近国内兴起了一个古城建设的热潮,但从商丘的古城建设的结果来看,效果不是很好,别说卖票了,就是免门票,游客也是稀稀拉拉,非常的不景气。所以说如果不是有特殊意义的城市,如果再走台儿庄古城和平遥古城的路子,以达到经济创收的目的以后是行不通了。实
在认真贯彻落实平城区委二届三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分析了平城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了统筹谋划,会议报告中,很大的篇幅提到了古城的保护与利用,发展与规划。古城在平城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重轻的作用。 古城是
近日,由忻州古城根据全市14县(市、区)的不同地域风貌,打造的14处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典型院落陆续开门迎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名为“定襄郡”的定襄主题院落一探究竟。 定襄主题院落为什么叫“定襄郡”呢?据《史记正义》,按古代谥法,
曾经的平阳古城鸟瞰图前天,临汾出了一件大新闻,尧都区人民政府与伟光汇通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山西华翔恒泰置业有限公司签订“平阳古城项目战略协议”。也就是说,临汾将修建一座“平阳古城”。曾经平阳古城的鼓楼听到这个消息后,笔者为之而感动,千年的文化
对于老神木人来说古城的情愫不只是房屋还有古城的人古城的手艺古城的味道古城的故事经过了岁月的沉淀无论是一房一砖一瓦还是一花一草一木都被赋予了感情■ ■■■■“要高点定位,科学规划,使保护建设后的神木古城既要保有古城古韵、延续历史文脉,又要着眼
宿州因隋唐大运河而生,唐朝设宿州,取古宿国为名,下辖符离、临涣、虹县、蕲县四县,州治初设置在虹县(今泗县),后来搬到埇桥(今宿州市区),州城建在符离县县基上。北宋年间,宿州靠近宋都汴京,成为北宋的通都大邑,极度繁华,不过,这都成为历史了。据
宿州建制,始于唐元和四年。宿之名,取自周朝宿国。唐代因藩镇割据,唐王朝为了镇汴,置宿州,南接淮水,扼汴控淮,最开始领蕲、符离、虹三县,在这段汴水上,只有虹县(今安徽宿州市泗县)是城池,宿州治所自然就设置在了虹县,再后来,临涣县划入宿州。过了
近日,浙江杭州市考察团一行到安徽宿州对接结对合作帮扶工作,考察团由杭州市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局牵头,成员不仅有文旅局、商务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还有一批杭州的农业公司和科技公司。今年2月18日,宿州市委书记杨军,市委副书记、市长王
3月14日上午,宿州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重要讲话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市贯彻落实工作。市委书记杨军作专题辅导报告。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启荣,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琳
宿州,安徽省地级市,地处安徽省北部,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常住人口规模570多万。安徽省是我国近10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省份,是我国新兴的工业和制造业大省,省会城市合肥在2020年GDP产值也超过1万亿元。安徽经济以省会城市合
澎湃新闻记者 岳怀让3月27日,安徽省委组织部发布《干部任前公示公告》。其中提到,“王启荣,男,汉族,50岁,籍贯、出生地当涂,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工商管理硕士,中共党员,现任宿州市委常委、埇桥区委书记,拟任宿州市委副书记。”王启荣主政的埇
来源:【人民网】浙江德清:古城考古新发现 浙江德清:古城考古新发现【2】 浙江德清:古城考古新发现【3】 浙江德清:古城考古新发现【4】 浙江德清:古城考古新发现【5】 浙江德清:古城考古新发现【6】 浙江德清:古城考古新发现【7】 浙江德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徐添城在7月15日举行的第四个绍兴“古城保护日”上,首批青年创客亮相。7月15日,第四个“绍兴古城保护日”主题活动在绍兴市越城区举行。现场,新文旅项目举行奠基仪式,首批7名古城青年创客亮相。自2019年开始,绍兴将每年